「牙齒」是人類身體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看似身體上小小的器官,卻是存在於臉部的口內中,用來咀嚼食物。但怎麼會是最重要的器官呢?牙齒除了進行咀嚼食物使身體充份地吸收營養以外,還支撐著上下顎骨,使我們的臉型更完美,也是影響我們說話發音的重要所在。牙齒的構成成分不是單純由骨骼構成,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跟看不見的根部是由牙齦包覆與固定著。
隨著人類文明的建立,各種語言的發音以發展得多樣化,更是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器官的合作,應用到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等發音技巧。而牙齒的外觀整潔更聯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因此對於重要的牙齒,快樂牙齒提醒我們更應該要好好保護更多了解牙齒對我們的重要。
牙齒構造介紹
人類的一生中會有兩副牙齒:乳齒和恆齒。上下乳齒共有20顆,恆齒共有32顆。色澤方面,由於恆齒外層的琺瑯質較乳齒的透明,內層象牙質的微黃色澤就較易透現出來,因而恆齒看起來是比乳齒黃。
隨年紀漸長,象牙質會增厚,恆齒就會變得更加黃。外部形態方面,每個牙齒都分為牙冠組織、牙周組織兩個部分。牙冠則包括牙釉質、象牙質、牙骨質三種鈣化的硬組織和包容牙髓軟組織的髓腔。
牙齒硬組織
牙冠是牙齒顯露在口腔的部分,也是發揮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前牙的牙冠有唇面、舌面、近中面和遠中面,後牙的牙冠有頰面、舌面、近中面、遠中面和牙合面。
牙根是牙齒固定在牙槽窩內的部分,也是牙齒的支持部分,其形態與數目隨著功能而有所不同。功能較弱而單純的牙齒多為單根;功能較強而復雜的牙齒,牙冠外形也比較複雜,其牙根多分叉為兩個以上,以增強牙齒在顎骨內的穩固性。
牙釉質(珐瑯質)也稱為琺琅質,掩蓋於牙冠外表,是牙體組織中高度鈣化的最堅固的局部。為哺乳動物體內最堅硬的組織,成熟的牙釉質為白色半透明的鈣化程度最高的堅硬組織,鈣化水平越高,釉質越透明;鈣化水平低則釉質呈乳白色、不通明。乳牙鈣化水平低,故呈乳白色。主要成分:95-97%由無機物(主要為含鈣和磷的磷灰石晶體)組成,其他為水及有機物。牙釉質內部並不具神經與血管。它的功用除了咬碎食物之外,也可以保護下層的象牙質,是人體中最堅硬的物質。但它不會再生,因此當有蛀牙產生後不像哺乳動物的其他組織會自行修復。硬化完全的牙釉質僅含1%的有機物,含水約2%~4%,而無機物則可高達95%~97%,一般說來,它是沒有感覺的活組織,其新陳代謝過程緩慢。
象牙質簡稱牙質,是牙齒主要組成的成分,比骨堅硬而緻密,在齒髓的外面,琺瑯質的裡面,由許多纖細小管構成。象牙質位於牙冠的琺瑯質及牙根的牙骨質的下層,它是由鈣化骨樣組織所構成。由於它對生理和病理的刺激有反應,被認為是種活的組織,和琺瑯質不同的是,它終身都會繼續不斷的生長。也就是當蛀牙或者牙齒耗損時,象牙質會形成新的象牙質來防上牙髓的暴露。當然蛀牙破壞得太快時,所形成的新象牙質是來不及防止牙髓暴露的。象牙質本身有無數的小管,管內有齒質細胞突,對外界來的刺激是會有疼痛反應,所以當醫師磨到此層時,患者往往會有酸痛的感覺。至於硬度方面是要較琺瑯質來得軟,較牙骨質來得硬些,並且富有彈性。
牙骨質是構成牙根表層的鈣化組織。牙骨質與骨組織的組成相類似,但其硬度軟骨和牙本質為低。牙骨質:牙骨質含有無機物的重量的45%-50%,有機物和水約50%-55%。牙骨質為覆於牙根部牙本質的外側組織,具有與骨髓相同的構造,通常終身會不斷生長。從牙骨質內有很多堅韌的纖維會延伸入顎骨內,藉著這些纖維使牙齒牢固地吊立在顎骨內。所以牙骨質主要的功用是使牙周纖維附著在牙根上。掩蓋於牙根外表,色淡黃,硬度和骨類似,在牙頸部較薄,在根尖和磨牙根分叉處較厚。
牙齒軟組織
牙髓位於牙齒內部牙髓腔中的疏鬆結締組織,牙髓中含神經纖維、血管、淋巴管、造牙本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
牙齒中央有個洞稱作牙髓,它的裡面充滿了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總稱牙髓。這些神經、血管、淋巴管會經由牙根尖端的小孔(根尖孔)而與顎骨內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相連接。
它具有形成新的象牙質和維持牙齒生命的功用。並且由於牙髓內的痛覺神經末梢,會接受冷、熱物理和細菌的刺激,因此也擔負了牙齒感覺的職責。外來的刺激會使牙髓發生退化而死亡。整個髓腔及根尖孔也會逐漸的變小。
髓腔為牙體中心是一個空腔,稱髓腔,其中包容牙髓。牙髓是位於髓腔內的疏鬆結締組織,主要是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其四周被堅固的牙實質所包圍。所以當牙髓炎發作時會由於無法擴張減輕壓力而發生劇痛。
髓腔在牙冠的一端擴展成室,稱髓室;另一端向牙根部減少,呈管狀,稱根管。根管在根尖的啟齒叫根尖孔。髓腔內的血管、神經、淋巴等均經此孔與牙周相連通。牙髓和牙周膜的血管除經過根尖孔交通外,尚可經過一些副根管相通。假如牙髓壞死,則牙齒顏色變暗、變灰,釉質和牙實質變軟弱,釉質得到光澤並容易折裂。
髓腔的大小不是永世不變的,無論在正常及病理的狀況下,都有一些要素可以使髓腔減少,髓腔的形狀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時變化:年輕的恆牙髓腔較大,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發性牙實質的堆積,髓腔的體積也減少;髓室頂和髓角隨著牙的磨耗而降低,髓角變圓或消逝;根管變細,根孔變小;有的甚至髓腔鈣化阻塞。
牙周組織
牙齦俗稱牙肉、一層覆蓋牙槽骨表面的軟組織、健康的牙齦呈粉紅色。牙齦是附著在牙頸和牙槽突部分的粘膜組織,呈粉紅色,有光澤,質堅韌。牙齦邊緣稱為齦緣,正常呈月芽形。
齦緣與牙頸之間的小溝稱齦溝,正常齦溝深約1-2毫米。兩鄰牙之間的牙齦突起稱齦乳突。也叫齒齦,通稱牙床,有的地區叫牙花兒。是指包住齒頸的黏膜組織,粉紅色,內有很多血管和神經。
牙周膜(牙周韌帶、牙周間隙)由緻密結締組織所構成。一層纖維組織、連接牙骨質和牙槽骨、牙齒的緩衝器,讓牙齒能承受日常咀嚼的外力,避免牙齒受傷。包圍著牙齒並藉以支撐牙齒的骨骼組織。牙槽骨(alveolarbone)是上、下顎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又稱為牙槽突(alveolar proces) 容納牙根的窩稱牙槽窩,牙槽窩在冠方的游離端稱為牙槽嵴,兩牙之間的牙槽突部分稱為牙槽中隔。
牙槽骨的組織結構與身體其他骨相似,其生長發育依賴於牙的功能性刺激,當牙萌出時牙槽骨開始形成、增高,並提供形成中的牙周膜一個骨性附著面,牙槽骨在牙失去後逐漸吸收、消失。
牙齒的生長週期
人類的牙齒依生長時期可分為乳齒和恒齒兩種,一般人在出生後八個月左右會開始生長乳齒,當然快者也有人在四個月就長牙,慢者也有人在十七個月後才開始長,快慢因人而異,而通常二至三歲乳齒便可長齊,合計乳齒只有二十顆,由於孩童的上下顎尚未發達,體積尚小,所以乳齒的形狀皆不大。
隨著骨骼的發育成長,上下顎也會開始變大,此時光靠小顆的乳牙已難以咀嚼食物,因此,從上小學開始,乳齒便會開始脫落長出恒齒,大約到了十至十一歲左右,乳齒都會換為恒齒,恒齒比乳齒堅固,且不會再更換。
我們出生時沒有牙齒,約6至7個月左右開始長牙,約2歲半時長出所有乳齒。6歲至12歲期間,牙齒開始「大換班」,為什麼牙齒長出來後,要更換呢?
牙齒生長:乳齒與恆齒基礎問答
為什麼會有恆齒?
我們首次長出的牙齒叫乳齒,乳齒體積既小,亦不耐磨,共20顆。從6歲起乳齒一顆顆脫落,一般在12歲左右所有乳齒會被恆齒取代。我們有28至32顆恆齒,最後4顆長出的牙齒是智慧齒,並非人人都會長齊。
什麼是乳齒?
剛出生嬰兒的頭顱骨較面骨大許多倍,出生後頭顱部分仍繼續以很快的速度長大,6歲時,已達到成人頭顱骨的約90%。面骨組織亦須快速地長大,以便與頭顱部分協調,更換乳齒正是可刺激顎面部快速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什麼要換乳齒?
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的飲食習慣改變,乳恆齒的替換是必須的。乳齒不耐磨,不方便咀嚼食物,所以它們只是「臨時工」。恆齒則堅固耐磨,能在口腔中數十年如一日地完成咀嚼食物的工作。此外,人的牙床從小到大都在發育,嬰幼兒期牙床不大,乳齒牙齒小、數目少,牙床和乳齒正好相匹配。隨着年齡增長,面骨成長後,牙床相應變大,體積較大、數目更多的恆齒正好代替乳齒填滿整個牙床!
牙齒三大功能:咀嚼、發音和保持臉部形態
咀嚼食物
咀嚼功能當食物進入口腔時,首先被位於口腔前面、形如鏟狀的切牙切斷成小塊,再由位於切牙兩側的尖牙將其穿透撕裂,再經2個牙尖的雙尖牙把食物搗碎,最後由形狀像面磨的磨牙把食物磨細,並與唾液混合,送入食道。牙齒在咀嚼時,分工合作,任何一個牙齒損壞、缺失都會給咀嚼食物帶來不良影響,加重胃腸的負擔。
幫助發音
發音和語言功能 牙齒、口唇和舌參與發育和語言。牙齒對語音的形成很重要,尤其是門牙,若前牙缺失,發漢語拼音中的“Z”、“C”,“S”音時就會受到影響,造成一些語言含糊不清。
保持儀容美觀
保持面部的正常形態牙齒排列在牙槽骨上,形成牙弓,保持面部的正常形態,使唇、頰部豐滿、面部表情自然。如前牙缺失,口唇失去支持,若牙齒缺失較多,則唇頰部因失去支持,顯得面容蒼老。
牙齒形狀樣式
成人正常牙齒排列包括32顆恆牙,由中間門牙分割分上下左右四個區域,按牙齒的形狀與功用分為切牙、尖牙、雙尖牙(前磨牙)、磨牙,共16對。左右成對的同名牙,其解剖形狀相同。
牙面:乳齒和恆齒的表面都可細分為外側面、內側面、咀嚼面及牙齒鄰面四類牙面。
門牙:上下左右共八顆,即上顎門牙、上顎側門牙、下顎門牙、下顎側門牙。上、下顎骨前部,中線的兩旁,呈弧形陳列,形狀類似。門牙的形狀、位置及陳列是否整齊,對美觀影響很大,其大小形狀及地位如與面形、口唇的關係協調,可使口唇顯得飽滿而勻稱。主要功用:切割食物,影響發音。
犬齒又稱單尖牙、犬牙、虎牙,上下左右共四個,即上犬齒、下犬齒。虎牙排列在嘴角兩邊的轉彎處,支撐著嘴唇保持面部的豐滿。若犬齒缺失會引起上嘴唇塌陷,影響外觀。如果單側拔除會出現雙側臉部不對稱,影響美觀。主要功用:撕裂食物。支撐口唇。
小臼齒:上下左右共八個。小臼齒亦稱雙尖牙,在口腔後部的大臼齒之前,口腔前方的犬齒(尖牙)之後,是恆齒的一部分。小臼齒屬於過渡性牙齒,擁有犬齒及大臼齒的特質,能夠切割食物,亦能將食物從前齒移動到大臼齒進行咀嚼。上排及下排牙齒各有四隻小臼齒。主要功用:輔佐撕裂及搗碎食物。
大臼齒簡稱臼齒,俗稱磨牙。大臼齒位於口腔後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來研磨和咀嚼食物。四邊共12個,上下左右各三個。上下第三大臼齒(智慧齒)有時先天缺失或阻生。口腔中最重要的功用齒,特別是第一大臼齒,也是最容易產生齲齒的牙齒。過早缺損磨牙將招致咀嚼功用下降,甚至影響顳顎關節,招致面型發育異常,咬合疼痛等症狀。主要功用:擔負主要的咀嚼義務,磨碎食物。
牙齒咬合正確位置
牙齒的咬合是由上排及下排牙齒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正常的咬合位置是下門牙應觸及上門牙的內側面,而下門牙大約三分之一的外側面給上門牙覆蓋;下門牙的外側面距離上門牙的內側面大約2至4毫米。
- 如果上顎骨相對下顎骨的比例過大,或上排前牙與下排前牙比較時,上排前牙的位置過度靠前,就會出現「暴牙」的情況。
- 如果下顎骨較上顎骨大,或上排前牙與下排前牙比較時,下排前牙的位置過度靠前,就會出現「戽斗」的情況。
如果牙齒不齊,像「溶洞石鐘乳」一樣,誰看到都要被嚇一跳。如果是一口「整齊漂亮健康」的牙齒,真的能提升外觀和自信。那怎樣才算是健康整齊的牙齒排列?正常的牙齒尖窩相對,形成良好的咬合、咀嚼功能,並有助於發音。
正常牙齒咬合標準應具備以下內容:(完整內容請參閱矯正牙齒)
- 在緊密咬合時,下顎門齒輕貼於上顎門齒舌側
- 上顎犬齒咬在下顎犬齒與下顎第一小臼齒之間
- 上顎第一大臼齒之「近心頰側咬頭」與下顎第一大臼齒的「頰側溝」接觸
清潔不當易引發牙齒疾病
牙齒是口腔裡很重要的構造,它可幫助我們咀嚼食物、保持臉型的美觀及發音方面的輔助,一旦有問題產生時,會造成日常生活很大的困擾,一般常見的疾病包括有齲齒、牙周病、牙結石、牙齦發炎及咬合不正等,以下就分別說明:(口腔疾病完整文章)
齲齒就是所謂的蛀牙,齲齒的發生最主要是口腔清潔做的不夠,牙齒有缺陷的或刷牙方面不正確或過度摩損等,當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殘渣停留在牙齒表面,再加上口腔的牙菌斑作用之後,會產生酸性物質而造成牙齒慢慢的溶解,以致於形成蛀牙,最主要的防制就是口腔清潔一定要做的正確徹底。
牙周病的產生最主要是造成牙齦週邊的持續發炎,主因還是在牙菌斑與食物殘渣的交互作用所產生,若牙齦持續發炎伸入到深沉的牙齒週邊的組織會使得牙齒容易脫落,徹底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牙周病的最佳方式。
牙結石的產生是口腔清潔沒有做完全,使一些無機鹽沉積在牙齒上,剛形成時是軟的,隨著時間才會變硬,這時外來物會刺激牙周組織或壓迫牙齦影響血液循環,時間一久會造成牙齦的萎縮,不處理的話會使得牙周組織破壞讓牙齒脫落。
牙齦炎最主要是感染造成牙齦的紅腫脹痛,容易出血必須經過消炎藥的治療控制,才能恢復正常。
咬合不正就是齒列排列不整齊會造成暴牙,前後咬合不正、牙齒擁擠或牙齒產生間隙等,由於齒列的不整齊也容易產生其他牙齒的疾病或造成外觀的影響,在適當年齡找專科醫師可做齒顎的矯正。
維持正確口腔清潔
刷牙能清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我們應該每天早上起床及晚上睡前刷牙,徹底清除牙菌斑,才可預防牙周病。必須有次序地刷牙,以下為刷牙步驟:
- 先刷上、下排牙齒的外側面,把牙刷斜放在牙齦邊緣的位置,以兩至三顆牙齒為一組,用適中力度來回移動牙刷。
- 然後再刷牙齒的內側面,重複以上動作。
- 刷門牙內側面的時候,牙刷要直立放置,用適中的力度從牙齦刷向牙冠。
- 最後要刷咀嚼面,把牙刷放在咀嚼面上前後移動。
有效的刷牙應注意以下:
- 牙刷斜放在牙齦邊緣,由於牙菌斑最易積聚在牙齦(牙肉)邊緣的齦溝內,因此刷牙時要把牙刷斜放於這位置。
- 刷牙只能清潔牙齒表面的牙菌斑,要清除牙齒鄰面的牙菌斑,便需要完整搭配牙線或沖牙機(參考沖牙機推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