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只要我們身體不舒服、做完牙科根管治療、或是聽到長輩在說哪裡有病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要去藥局買「消炎藥」來吃,通常吃了之後也真的或多或少有效果,然而,「消炎藥」其實是一種統稱的概念,而非專指哪種藥,是身體組織對於微生物感染、自體免疫、物理傷害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所對應的藥物;通常包括: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劑、類固醇、及抗生素。
而看到這邊,想必你應該可以理解,消炎藥其中的學問不小,也不應該出現你在有任何不舒服症狀的時候隨意去藥局自行購買藥物的景況,消炎藥理應經過醫生診斷後開出,如此對於患者才是最安全的。
本篇文章快樂牙齒將針對一般人對於消炎藥的刻版印象與謬誤進行釐清,希望可以導正大家的用藥觀念。
消炎藥的種類
在前段中有提到,一般我們掛在嘴邊的「消炎藥」,其實並不是一個醫學上的概念;它主要泛指消除炎症的藥,而炎症包括紅、腫、熱、痛等等情形,依照患者的症狀不同,醫生經診斷後會對症下藥。
一般來說,最常被當作消炎藥的包括: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劑、類固醇、及抗生素。如果都是在醫囑下確實服用,那麼通常來說,對於患者的身體健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然而,如果患者自行購買藥物服用,或甚至是長期濫用,那麼就有可能對於身體產生不良反應,重則會產生抗藥性,所以使用上著實需要非常謹慎。
-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劑:這種藥物就是一般我們熟知的「止痛藥」,主要用來抑制發炎,並進而減少疼痛,想如果你的症狀是肌肉、關節痠痛,那麼就應該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劑。然而,這種藥也是會有副作用,包括消化道潰瘍,胃腸道出血,腎毒性等等。
- 類固醇:這是一般人俗稱的「美國仙丹」,也是大家在使用上最有警覺性的一種藥物,我們都有基本觀念,那就是,如非必要不使用類固醇。然而,對應像是過敏、或風濕等免疫系統疾病,醫生可能還是要開立類固醇才能進行有效治療,但其實類固醇短期使用並不容易出現副作用,而如是大量且長期的使用,則要注意副作用產生的影響。
- 抗生素:這種藥物主要是用在有細菌感染的情形,像是:泌尿道感染、中耳炎等疾病;通常抗生素的服用是一個療程,醫生通常會視你的症狀開立抗生素,並叮囑無論如何須將開立的藥物均吃完才算是完成治療,因為這種藥物如果服用時間太短會造成細菌殺不死甚至產生抗藥性,且通常醫生為了保險起見都會要求患者要回診以確認細菌已經被徹底根除。
如何正確使用消炎藥
- 不要自行購買:當你身體有病痛的時候,除非是使用自然的方式,像是多休息、飲食調整等方法來使自己的症狀改善之外,如果你想服用任何藥物,均應前往醫院,透過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再決定使用哪種消炎藥較為安全。
- 不要跟醫生要求:很多患者前往醫院看診後,都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消炎藥,覺得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然而,你應該要相信醫生的專業診斷,如果醫生未開立,就代表你不需要,若服用不必要的消炎藥,不但會造成身體負擔,還可能產生副作用,有時甚至會殺死體內的正常菌叢,造成免疫力下降。
- 不要隨便停藥:消炎藥中尤其是抗生素,牙編在前文中有提到,這類藥物切忌不聽從醫囑,擅自停藥,以至於未完成整個療程,使細菌又滋生並產生抗藥性,不僅症狀有加重的可能性,也會讓原先使用的抗生素不再有效。
結語
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經驗而對於自身的症狀、該使用的藥物越來越理解,但無論如何你仍應將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對於用藥安全再謹慎都不為過,切勿因小失大。